跳至主內容
主内容開始

協康會

SEN家庭學院 - WE TIME愛家人(親子關係)

親子溝通

當孩子漸漸長大,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少不免會與家長產生矛盾,家長應如何應對?家長如果堅持自己的想法,並要求孩子順服,孩子有什麼感受?但如果對孩子的想法子妥協,家長又會否感到不忿?

家長又有否想過自己與孩子說話是真正的交流嗎?家長對孩子的要求,究竟是照顧作爲父母的需要,還是照顧孩子的需要?家長有否認真地聆聽彼此的訴求呢?要做到真正的親子溝通的確不容易,家長不仿嘗試用非暴力溝通模式來表達自己訴求和聆聽孩子的需要,讓孩子也能學習以此模式來回應家長的要永和表達自己的需要。

非暴力溝通是愛的語言,帶著愛和真誠,平等地來開展溝通,當中包括以下四個要領:
1.    以觀察而非評論
2.    以表達感受而非看法
3.    以表達需要而非想要
4.    以表達請求而非命令

值得留意的是,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互相了解而不是改變對方,強調在過程中雙方學習聆聽對方及嘗試從對方的立場思考,同時表達自己讓對方理解。而最後結果,孩子會不會因為體諒家長而改變或聽從家長的指示,則是孩子的決定。若家長只想利用自己的感受或與孩子的感情去讓孩子順從自己,便不是非暴力溝通,而是情緒勒索。

非暴力溝通是雙向的,需要雙方專注當下、真心傾聽、誠心溝通、互相尊重,家長除了平和地表達自己感受及需要之外,也可以嘗試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感受及需要。「我訊息」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語句來實踐非暴力溝通。
我訊息「我覺得/感覺… 因為…、我希望/期待… 」
例子 - 
媽媽:「我現在覺得很尷尬,因為我們在巴士上有很多人,如果我們再大聲說話,會吵到人休息,我希望我們先安靜一下,這樣不會吵到人。」
若孩子停止說話或降低聲量地說話,表示孩子已理解你所表達的,並體諒你及其他人的感受,家長可具體讚賞孩子懂得體諒媽媽及車上的人。
若家長想促進孩子表達感受和需要,而孩子未掌握如何運用「我訊息」,家長可嘗試先問孩子:「你聽完媽媽這樣說有什麼感覺?」,家長理解孩子的感受後,可續問:「你有沒有想跟媽媽說什麼?」。當孩子感到家長的善意溝通,便自然願意表達自己。

另外,若家長留意到孩子不願回答問題,他或許有其他感受而不想表達,此時家長毋須追問,因為雙向溝通是需要雙方同意才能進行的,家長此時可尊重孩子選擇,並給予空間,家長可選擇描述孩子的情況,並善意表達自己的請求,如:「你現在可能想不到怎樣說或不想說,當你想告訴媽媽時,我很樂意聽你說。」

其他有用資源:
Unfolding Limited(2022)。《資源分享》。取自此網站
非暴力溝通資源中心(2023)。《親子NVC》。取自此網站

 

參考資料
張仕娟(2021)。非暴力正念溝通活出生命力量。香港:正念喜生活有限公司。
蕭寶森(譯)(2019)。非暴力溝通:愛的語言。台灣:光啟文化。(馬歇爾.盧森堡,2015)
 

 

logo spons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