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內容
主内容開始

協康會

音樂治療與兒童健康成長

每當提起 “音樂治療”,很多家長或略有所聞,或感到興趣。它除了作為藝術欣賞和娛樂之外,怎樣成為一種具專業治療性質的工具? 它怎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?

音樂治療是藝術與科學,感性與理性的結合。音樂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感受,為我們提供舒壓的空間,更可以幫助我們表達超越言語的情感。治療就是有目的治癒或改善症狀,調整令人困擾的行為模式,長遠而言,可促使個人正向發展。

音樂治療的技巧,形式和樂器是多元和豐富的。例如在一般三十分鐘的個別音樂治療,唱歌的目的是幫助一位發展障礙兒童控制呼吸,加強嘴部及臉部肌肉的運作,發展出節奏和韻律感來促進語言技巧;而在一個六十分鐘的團體治療,唱歌的目的便可能是培養集中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,減少退縮行為,提升自信和成就感。又例如敲打木琴,在個別音樂治療是用來訓練肢體障礙青少年手眼協調能力、大小肌能力和聽覺辨識力;在團體治療中,敲打木琴讓該青少年在與其他人一起的樂器合奏的過程中,領略遵守指令和秩序、培養耐性、交替輪流的社會規範等能力。

由於可見,音樂治療是以音樂作為介入媒材,配合音樂治療師的音樂素養及訓練,加上藝術性的臨場創意變化;並需要生理、心理和治療的相關知識,以及對服務對象的特性及病理學的瞭解,來為服務對象設計有組織的音樂活動,作身、心、靈的影響和療效。

音樂治療早期使用在特殊兒童輔導(自閉症、過動症、唐氏綜合症…),失智症老人及精神病患者上較多;但近年已擴展到不同領域,如發展障礙、語言障礙、學習障礙、肢體障礙、行為問題、疼痛控制…等,以至一般人舒緩壓力,個人探索或心靈成長。不論是轉介或家長自行求助,必須經過音樂治療師的觀察和測驗:兒童對音樂的反應、技巧和偏好;醫療史、認知力、社交能力、生理和身理狀況…等,因應服務對象的情况和家長的期望瞭解而詳細聽說,來判斷其是否適合音樂治療,才可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