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内容
主内容开始

协康会

如何制止幼儿出手打人?

婴儿在半岁之前,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纯属「感受阶段」,情绪反应视乎其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。随著身体机能的发展,半岁以后的婴儿进入「主动阶段」,支配自我行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,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会感到失落和愤怒。初期,鉴於能力上的限制,负面情绪会随注意力的转移而很快消失。到他们九个月大左右,情况就会有些改变。这时,婴儿会因不顺意而发脾气,并会冲著大人用敲物甚至打人的方式表达愤怒。此时,父母的反应将影响婴儿将来的道德发展。

针对婴儿的不良行为,父母应著重让婴儿学懂解读负面的讯息。一般来说,用果断的声音说「不准」这个词已能使婴儿停止做某一动作了。父母亦须注意在传达负面讯息时,肢体语言应与口头语言一致。如果对婴儿说「不准」的同时,脸上却带著怜爱地笑问:「宝宝怎么打人啦?」。这种情景之下,婴儿虽未必懂得语言,但从观察父母的神态,他们得到的信息将是父母似乎喜欢这种行为,这实在与父母的心意大相蹊迳。因此,父母必须从一开始就使这个附有限制讯息的词发挥实际作用。当婴儿出手打人时,父母应不仅说「不准」,而且要马上抓著他的手,然后想法转移他的兴趣,将他引导到另一样适合的活动上去。

三岁前的孩子尚未具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,他们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主要依靠父母重覆灌入一个特定的模式,继而原封不动地在脑里形成印象。换句话说,婴儿天生便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。当父母一再用严厉的声音和表情传达限制的信息,婴儿终会理解「不准」的意思。

因此,父母宜及早对孩子灌输人生的基本行为准则。当婴儿做对了,可以对他微笑表示嘉许;如果行为不妥当,则可皱起眉头,用肢体语言表达不允许。这样,经过反覆的灌输及纠正行为,婴儿会体验到中间的因果关系,并建立「社会参照」的能力。藉著观察和正确回应别人对他的行为的指导示意方式,婴儿会学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,寻找社会暗示,例如开朗的声音代表可信任,紧张的语气代表须注意等,藉以调整自己的行为。

撰写:协康会临床心理学家团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