協康會
如何透過「社交故事」糾正自閉症兒童行為問題
近年不少學校均有機會收讀被診斷為「自閉症」的孩子。這些自閉症學生的成績與一般學童或許沒有太大差異,但他們的行徑卻不時為老師和同學增添話題:
- 「每次老師和同學出入課室時,班上的阿瀚必跑來替他們關門。他今天堅持要把門窗全部關上,我們在這個秋涼的日子迫不得已開了冷氣。」
- 「每日早會當老師用擴音器講話的時候,1A的小文便會用雙手掩耳和尖叫。」
- 「望班的俊俊今天又問了我四個問題。他問我:你屋企有無電視機?你屋企有無抽氣扇?你屋企有無爸爸?你屋企有無媽媽?」「你走運了,他一清早便問我:你爸爸死咗未?」
- 「小息時,風紀看見阿朗又在玩電掣。」
- 「今天校長頒發學業成績獎,眾人拍手時,B班的謙仔好興奮,不停大笑和大力拍手。」
這些自閉症兒童的表現看似難以理解,但若能明白他們如何詮譯外在的環境,便能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。Carol Gray有超過20年教育自閉症兒童的經驗。她認為要自閉症兒童正確地閱讀、詮釋和回應外在的社交世界,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。在自閉症兒童眼中,與別人接觸的社交場合裡存在無數「紊亂」的情況,事情的發生是沒有任何預告或警告的,而發生的過程亦是無原無故的。面對「突如奇來」,「變幻莫測」和「不能預知」的社交環境,兒童便會用高叫、大笑、發問或把玩物件等反應去作回應。要改變孩子的社交表現,必須先協助他們面對這些「紊亂」的觀感,而這亦正是 Carol Gray始創「社交故事」(Social story)的理念。
Carol Gray認為孩子之所以未能作出預期的恰當社交表現,是因為他們錯失了一些環境裡的「社交資料」。這些「社交資料」可以是周遭的情況,環境的提示,人物的表現和反應;也可以是依靠推測而得到的資料,例如將會出現的結果,人物的想法和將有的反應等。「社交故事」所提倡的,便是要從自閉症兒童的「角度」去面對「社交世界」中的不同環境,然後找出孩子遺漏了或錯過了的「社交資料」,再用這些「社交資料」製成「社交故事」。透過向孩子講述和分享社交故事,便可填補孩子這些遺漏了的「社交資料」,增加他們對周遭社交環境的了解,從而引導他們學習恰當的社交表現。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分享兩則「社交故事」吧!
(一)「電掣的故事」
阿朗是一個小一學生,校方經常向家長投訴他「玩電掣」。若被別人制止,他便會不停的問對方:「可唔可以閂風扇?」,「可唔可以閂抽氣扇?」,「可唔可以.....?」一般得到的答覆都只是「不可以」,但卻未能解答朗朗心中的疑問。以下與阿朗媽媽一同撰寫的社交故事,則提供了較詳盡的「答覆」。
第一頁
我經過好多地方,我都留意到有電掣。
第二頁
在學校裡我見到有好多電掣;課室門口有,課室黑板旁邊有,洗手間門口有,洗手間洗手盆旁邊有...。
第三頁
我屋企都有好多電掣;大門旁邊,廚房門旁,廁所門邊,睡房門邊...。
第四頁
電掣係要嚟開閂電器嘅,可以開閂冷氣機,抽氣扇,風扇,電燈...。
第五頁
幾時我哋要開電器?如果熱就開冷氣,黑就開燈,焗就開埋抽氣...。老師同大人會話我知幾時開電器。
第六頁
而家媽咪開咪開咗冷氣,抽氣扇同燈...咁樣就可以好涼,好通風, 好光...
第七頁
點解我哋要閂電器?如果唔熱,唔黑,唔焗...我哋無需要時就要閂電器。老師同大人會話我知幾時閂電器。
第八頁
開閂電器最好由老師同大人負責。如果老師同大人指定叫我幫手,我先可以試下開閂電掣。
第九頁
我知道又開又閂電掣會整壞電器,仲會有危險。
第十頁
現在當我經過地方,留意到有電掣時,我會繼續行;如果我準備行去? 嘢,我會繼續行去? 嘢;如果我準備行去另一個地方,我會繼續行 去目的地。
第十一頁
我好開心,因為我可以很快地完成我準備做的事情。
家長可以一邊畫圖畫,一邊向兒童講述故事,又或是預先準備有關的相片或圖畫,然後一邊展示,一邊講解。為增加兒童的理解,也可一邊行過有電掣的地方,一邊向他講解。當試過數次後,更可為兒童製造一些考驗,例如請他去雪櫃取食物,途中要經過有電製的地方,看看他的反應;如果他打算停下來,便需要提醒他「繼續前行」。
(二)「我有嘢問 ...」
俊俊是一個小二學生,同學們都愛稱他為「問題」學生,因為他會經常向人發問重複的問題。例如:早陣子學校宣傳「節省用電」的訊息,他便會向別人連串提問有關家居電器的問題。他的發問對象是有選擇性的,一般只會向他喜歡和關心的人提問。例如沙士過後復課,他只對一位老師說:「你爸爸死咗未?」(其實是想表達關心)又或他會在自己生日當天不停地問:「我幾時9歲?」
為教導俊俊如何表達關心和報告所見所聞,我們與俊俊一起編寫了以下一個「故事」。
第一頁
我有嘢唔明白,我有嘢唔知道,我會問問題。
第二頁
平時,我有嘢問...
(例如:我唔知支筆喺邊?我會問媽咪。)
第三頁
我會叫人先:「媽咪!」
然後等媽咪回應,就講:「我想問嘢。」跟住問:「我支筆呢?」
我仲要等媽咪答我。
第四頁
上堂時,我有嘢問...
(例如:我唔知道數學做邊題?我會問陳老師。)
第五頁
我會舉手先。
然後等陳老師回應,就講:「陳老師,我想問嘢。」跟住問:「數學做 第幾題?」
我仲要等陳老師答我。
第六頁
我問問題,最多連續問3條。
連續問多過3條問題,會好阻住人做嘢。
我會等一陣先,
等人得閒先至再問。
第七頁
我問完問題,知道答案之後,就唔會再問同一個問題。
第八頁
我有嘢唔明白,我有嘢唔知道,我至會問問題。
第九頁
我明白嘅嘢,我知道嘅嘢,我係唔會問嘅。
當編寫完故事後,家長便會與孩子一起重溫,再在日常生活中反覆使用,加以提醒,才可慢慢引導孩子作出恰當的社交表現。
每個自閉症兒童本身就彷如一個故事,第一次看或許會不明白,但只要耐心閱讀,反覆推敲、與家長多作溝通了解,最後必能找出箇中的道理。